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8-29 10:24:44
不久前,浙江大学档案馆收到了一份来自12000公里外的珍贵史料——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正渊捐赠了一本出版于1939年1月的《亚细亚(Asia)杂志》。
杂志上,浙大外籍教师梅谷(Franz Michael)撰写的《一所前进中的大学(A University on the March)》,跟踪记录了战火中,浙大不畏艰险、心系家国的西迁之路。
发现这份史料的线索时,周正渊正准备写一篇浙大校舍遭遇日机轰炸的小文。循着线索,他找到了远在美国的刊物收藏者,并立刻自掏腰包买下这本珍贵的杂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文化火种,同年11月,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足迹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七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在当地办学7年。
梅谷是一名德国汉学家,1934年来到浙大任职,于1938年前往美国。在他看来,浙大的西迁是一场双向的“行军”——一面后撤以避日军进攻,一面前行以迈向新的民族理想。
战火纷飞中,手无寸铁的大学,顽强地抗争、艰难地成长。
颠沛流离中,竺可桢痛失结发18载的妻子与幼子,痛别校友、中国近代军事学的开创者蒋百里,而浙大运送的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物理系的玻璃仪器、米尺,安然无恙。
课堂设在山洞里,实验室建在寺庙祠堂中……一路上,师生们一边躲避空袭一边坚持教学。在浙大任教的丰子恺在日记中记录,有时一天就遇到空袭三次,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
“狼烟哭泣,家园飘雪”,大学仍是书声琅琅、弦歌不辍。抗战以来,浙大由杭州至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义,每学期实际上课周数在18周左右,如果加上缴费注册选课等时日要近20周。这意味着,浙大即便在迁徙过程中,也都不曾停课。
简陋的条件下,学者们仍做着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工作:数学家苏步青一边种菜,一边在油灯下完成数学著作,并与同在数学系的陈建功教授创立了享誉世界数学界的陈苏学派;物理学家王淦昌一边放羊,一边发表了探测中微子办法的论文,美国科学家据此开展实验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遗传学家谈家桢,在破旧不堪的祠堂里,开展研究,发现了嵌镶显性现象,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大学西迁,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一批教育家和学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蓄了力量。
西迁之时,浙大只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1946年返回杭州时,浙大已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26个系。
硝烟弥漫中,课本从未蒙尘,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没有被击垮,而是愈战愈勇。
1938年6月26日,浙大举行西迁中第一次毕业典礼。竺可桢发表讲话,希望同学们“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遥远和困苦,凡是吾人分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同学们则集体吟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久后,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邀请马一浮撰写《大不自多》校歌。自此,“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歌声穿越时空。
这种在苦难中培育的公忠坚毅,在危难中淬炼的担当精神,成为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动力。
8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散去,西迁路上播撒的教育火种从未熄灭。
一批批浙大学生选择假期重走西迁路,奔赴遵义、湄潭。“重走西迁路,让我对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应做什么样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周正渊说。
走进今天的校园,实验室的灯光与当年西迁路上的油灯隔空辉映,课堂上的思辨与战时山洞里的研学一脉相承。
从科研工作者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日夜攻关,到青年教师扎根西部的执着坚守,再到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庄重誓言,都是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注脚与精神传承。(朱涵)
南方多地高温持续“在线” 暖心举措为劳动者送清凉保民生
驻华大使看上合 | 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平等、尊重、共识是上合的独特之处
从“要我跑”到“我要跑”——青少年暑期锻炼观察之二
新华社权威速览|外交部详解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旅新探 丨这座太行小城 何以“绣”起鹊桥
新华社消息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
世锦赛:混双8强国羽占3席 石宇奇陈雨菲成功晋级
文旅市场多元供给让夏日经济持续升温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这座国际机场,凭什么这么“快”?
江苏检察机关依法对刘满仓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提起公诉